《怀念萧珊》读后感4篇

时间:2024-12-02 22:57:59
《怀念萧珊》读后感4篇[此文共10222字]

今天读了巴金先生的《怀念萧珊》,心被先生字里行间所流露的至深浓情没来由的悸恸着。泪水肆意地滴落,一阵哽咽,震憾魂灵,拉不拢的竟然是收不住的感慨。

相懦已沫的爱人和伴侣,于先生非难于那牛鬼蛇神的混乱年月,支撑精神不倒的是什么?是信念!是一路走来同风雨共患难的默契。造物弄人,但黑暗的年代总是更能突出人格的魅力,节气的高尚。他们算一个。

先生的作品,一直都爱读,喜欢他的那种寓浓情于文字,落笔处处泪朦胧的笔风,于朴实见真性,于微小见世界。小说也好,散文也罢,眼过,心过,便去静静地思索,淡淡地徘徊。举头,侧身,凝望,时时撞击着一种情丝,说不清也道不明,像一个谜,不可思议。

祥和社会中的我们,少了许多先人的优良遗风,无论是在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没了傲骨,多的只是浮躁,只是对金钱权利的贪婪。我们眼中的世界看的最多的永远是自己可笑又可悲的影子,大概利益才是大家争相夺取的亲人、朋友和爱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才是硬道理!撕下每个虚伪的面具,本质十有八九是相同的,这就是真实的我们。

于是,越发的怀念逝去的东西;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日子;怀念朴素淡雅的流金岁月;怀念先生对夫人的那份痴情,如此的平淡,却又如此的真切;怀念每一个值得怀念的记忆。

《怀念萧珊》读后感2

巴金爷爷是一位长寿的百岁老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辈,但他更是一位无比伟大的文坛巨匠,他把他的一生都交给了文学,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都倾注在了文学创作之中。凝聚了自己毕生的激情和智慧,巴金爷爷为世人留下了数千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便犹如满天的繁星,将巴金爷爷的一生点缀得格外光彩。而在那满天的繁星中,我觉得对我意义最大的就是《怀念萧珊》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是巴金爷爷在他的妻子萧珊逝世六周年的时候,为了纪念他的妻子而创作的。这篇文章倾诉了巴金爷爷对他妻子的怀念,叙述了巴金爷爷和妻子萧珊是怎样在红卫兵们的打骂、压迫之下,怎样从对方那儿取得精神安慰的。在这篇文章之中,他们二人每天不但在肉体上受到了伤害,在精神上也受到了迫害,每天都要被关闭在小木屋,被迫检讨自己的“罪行”。但是他们却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勇敢地屹立着,像两块不到的礁石一般,携手并肩,共抗风雨。虽然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有时会遭到打击,但他们却没有被打挎,而是像牛一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最终熬过了苦难。

巴金爷爷将自己在这段人生艰苦岁月中领悟到的精神,在给我校那十只迷途的“羔羊”的回信中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继承这种精神,并让它不断传承下去。巴金爷爷的话萦绕在我的耳畔,他的精神环绕我的身旁,让我不断战胜困难,一步又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曾经有那么多次遇到困难时,我想到了放弃,但巴金爷爷的话语却一次又一次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动力,让我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一次又一次获得了成功。

如今,巴金爷爷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被我们忘记。还有他所创作的一篇篇惊鸿之作,也已经汇成了一股精神长河,感动世人,也感动着我。巴金爷爷的一生,就像某位诗人所写的那样: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情深意。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怀念萧珊》读后感3

看完这篇散文感到悲凉,无尽的悲凉,被巴金真挚的文字所深深的感动,一篇让我感到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痛彻心扉的作品。在文章里巴金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饰,有的只是巴金的一片真心和真情。

  我被巴金和萧珊之间的真爱所震撼,那是一种能将自己的生命交给对方的爱,那是一种可以为对方牺牲的爱,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看成是巴金写给爱妻的祭词,虽然这篇文章背后的思想性并不止巴金对爱妻的思念与悼念那么简单。在文章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巴金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虽然文章在用词上相当的朴实,但巴金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没有一点的修饰,没有一点的虚伪。这是让我觉得相当敬佩的一个地方。

 在文章中可以感受到巴金不能保护妻子的无奈与自责,可以感受到巴金在妻子临死时不在身边的遗憾与悲痛。巴金在文章中不只一次的忏悔自己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在文章中不只一次的夸赞妻子的勇敢、坚强和对她才华的钦佩。萧珊是一个极具光环的女性,她是哪来的勇气可以奋不顾身为丈夫挨打?她是哪来的力量可以不顾生死的为保护丈夫不受伤害甘愿背负“臭婆娘”的罪名?我认为只有崇高灵魂的人才能做得到。萧珊就是这样一位有灵魂的女性。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巴金对妻子死时的场景描写,让我感到凄凉与寒冷。萧珊在死后身体已经变形,不曾放进铁匣子里送进冷库,床上的床垫也被人拿走,尸体被放在一副白布掩盖的担架上。这种描写让我们可以想象萧珊死时的惨状。

 巴金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伟大作家,他就像一位民族的斗士。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作为一位作家所该有的品格与情操。

《怀念萧珊》读后感4

(一)


今天是萧珊逝世的六周年纪念日。六年前的光景非常鲜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那天我从火葬场回到家中,一切都是乱糟糟的,过了两三天我渐渐地安静下来了,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在五十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可是1972年8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我痛苦地想,难道关了几年的“牛棚”,真的就变成“牛”了?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像冻结了一样。我索性放下笔,什么也不写了。

六年过去了,林彪、“四人帮”及其爪牙们的确把我搞得很“狼狈”,但我还是活下来了,而且偏偏活得比较健康,脑子也并不糊涂,有时还可以写一两篇文章。最近我经常去龙华火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大厅里我想起许多事情。同样地奏着哀乐,我的思想却从挤满人的大厅转到只有二三十个人的中厅里去了,我们正在用哭声向萧珊的遗体告别。我记起了《家》里面觉新说过的一句话:“好像珏死了,也是一个不祥的鬼。”四十七年前我写这句话的时候,怎么想得到我是在写自己!我没有流眼泪,可是我觉得有无数锋利的指甲在搔我的心。我站在死者遗体旁边,望着那张惨白色的脸,那两片咽下了千言万语的嘴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唤着死者的名字。我想,我比她大十三岁,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我想,这是多么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牌子,还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她患 ……此处隐藏5565个字……round-color: rgb(253, 253, 253);">
〔注〕王若望:作家。自1979年起,他在各种场合公开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7年1月被开除党籍。

巴金和夫人萧珊三十余年来风雨同舟,忧乐与共,结成了深厚的爱情。不料“文革”风暴骤起,先是巴金被打为“牛鬼”,接着萧珊又被无情地夺去了生命。长夜漫漫,万马齐喑,作者在萧珊逝世后几天里竟然面壁枯坐,“却写不出一句话”。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8年8月13日,作者才开始动笔写这篇悼亡之作,值得注意的是又过了近半年之久,作者才写毕此文,打上了最后一个句号。由此不难想见,作者面对萧珊的遗像,度过了多少不眠的夜晚,往稿纸上倾注了多少血泪!

巴金的作品,向来以真诚热情感人,他把读者当作朋友和知己,毫无保留地倾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此文表现得尤为突出,看似没有急切高声的呐喊,呼天抢地的动作,纵横开阖的结构,却无时无处不渗透着凄切深挚的悼念之情,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总之,对于这篇用血和泪写成的文字,我们是不能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仅仅站在旁边“一洒同情之泪”也是不够的,因为他的苦难也正是我们的苦难,他那颗受过创伤的心也正是我们的心。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谁都受到了伤害——从肉体到灵魂。读这样的文章,首先唤起的是我们的良知,是抚摩自己心上的创伤,是深深的思考。一句话,要像作者一样“真诚”!

当然,阅读这篇“真诚”、朴素,看似不讲究什么“技巧”的散文,决不能一目十行,转瞬即过。请看,作者笔下萧珊临终前的形象:“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三个“很”字,多么普通,可又多么凄楚感人。再看作者赶来“送别”已经咽气的萧珊:“我只看到她的名字。我弯下身子,把地上那个还有点人形的白布包拍了好几下,一面哭着唤她的名字。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寥寥几句,纯系实写,而造反派不许作者对死者看上最后一眼的冷酷与蛮横不就跃然纸上了吗?又如作者在尽情控诉时还不忘提到那位“热心而又善良的护士长”,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尽管豺狼横行,但人间自有真情,良心未曾泯灭,而作者追求和赞颂真善美之心也永远不会消失!

灾难过去二十多年了,许多人都把它淡忘了,有意无意地,大家不想提起往事,不想用往事来折磨自己,用往事来干扰我们今天的生活。但是那么多屈死的冤魂呢?他们还时时在我们的周围游走,时时进入我们的梦境,我们无法逃避,良心时时在谴责我们自己,他们已经无可言说了,我们却不能不说。有血性的人说了,有良知的人说了,在诉说的人中最勇敢的就是巴金,不仅仅因为他是作家,而因为他是一个时时把良心掏出来说话的人,一个大写的真人。

巴金作为一个作家的地位,是早年写作小说时就奠定了;但巴金作为一位历史的见证者和时代的代言人,是在“文革”浩劫之后通过这些随笔树立起来的。作者应该是“社会的良心”,巴金用自己的血泪文字证实了这一点,所以他值得我们尊敬,这样的文字也值得我们反复地诵读。

《《怀念萧珊》读后感4篇[此文共1022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