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名著读后感

时间:2024-10-27 09:41:55
俄罗斯名著读后感[此文共33532字]

第一篇:俄罗斯文学 读后感

学号:0102861姓名:吴梦西班号:a05邮箱地址:442782976@qq.com

其实不在远方

——《跳来跳去的女人》读后感

这是一个跳来跳去的女人,奥莉加。意志漂浮不定,情感错综复杂,她有教养、有美貌,也有自己的一条准则:人的美和价值就在于他的不同凡响。小说的一开始注重描述她那看似滋润而又确确切切的充满小幸福的家庭,奥莉加此时此刻是幸福的,因为温顺﹑纯朴﹑善良的丈夫戴莫夫一直都深爱着她,默默地宽容这个并非很懂生活真谛的妻子。

其实倘若奥莉加安于自己那平凡而又温馨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因奥莉加向来就意志不定,生性不成熟,加上身边的人不停地赞其天赋、智慧、使得奥莉加越发地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会平平淡淡,因此她热衷认识名人,崇拜名人,时常做着不切实际的千秋大梦,想要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她唱歌,弹钢琴,画油画,雕塑,参加业余演出,所有这些她都不是马虎从事,而是干得十分有才气”。然而她并不真心崇拜艺术,不能在艺术中得到情操的真正陶冶。她所享受的只是被欣赏的光鲜亮丽,所谓高贵名流的举止背后其实是一颗空虚苍白的心。她不停地在追求着什么,却一直不清楚自己追求着的究竟是什么。

奥莉加全心全意地追逐着伟大的人,在追逐中成功地赢得了画家里亚博夫斯基的短暂的爱,自以为自己是画家的创作灵感,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却不愿承认,对方早已“累了”。与此同时,她一次又一次地忽略丈夫戴莫得的深情和伟大,在他“又渴又饿”之时派遣他去为自己奔波取来衣物首饰;在他无私地为科学事业服务为科学事业献身之时不顾一切地跑遍每一个认得的女人的家,为的是里亚博夫斯基;在他想要与自己分享成功的喜悦之时只顾举行一个又一个的晚会,寻找一个又一个的伟人。

在奥莉加的心里,自己的丈夫是最普通的人,不爱艺术,不才华横溢,没有一技之长。她忽略了自己的丈夫,一直在人群中追逐。直到丈夫去世之时她才发现,最大的英雄就在她身边,朝夕相伴。他没有唱歌跳舞绘画等其他才艺,却一直在自己的职位上勤恳工作,他可以不辞劳苦去照顾自己的同事,同样也会为救病人牺牲自己的性命。宽厚勤恳的戴莫得,总是默默无闻地尽着自己的义务,甚至不顾自身安危去抢救病人,这样一个在平凡劳动中完成着不平凡事业的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

奥莉加之所以跳来跳去,是因为她对自己的才华、爱情、生活的不确定和不满足,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满足于她所拥有的东西,为了追求而追求。最终她永远地失去了自己追求一生又一直未能真正理解的东西。

关于理想。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跳来跳去”,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所谓的梦想。每个人一定都有这样的茫然,不满足自己所拥有的,跳来跳去,随波逐流,穷

其一生追寻世俗的价值,不知道人的真正价值,也不知道自己心中真正的渴望。而这时,若停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可能正在追寻的那个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或者,其实追寻的就在自己身边,而自己却像奥利加一样,只把目标放在自身以外。“跳来跳去”的时候,适当的停一停,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爱。我们总觉得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好就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习惯了这样被关怀,把他人对自己的爱当作为所欲为的资本。就奥莉加那样,她一次又一次地向丈夫索取,却从不羞愧。我们有时也会陷入这样的境地,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身边的,却又没有意识到,对其弃之如糟糠,等到醒悟却已经来不及了。父母总是像文中的戴莫得那样,不计一切地对我们好,包容我们,而我们却在外面的世界“跳来跳去”,疯狂地追逐寻找心中所谓的那个人那个梦,直到狠狠地受了伤,才想起父母的好,想起家的温馨。又或者在刚靠近之时对对方的爱心存感激,却随着彼此越来越亲密不断地提出更多的要求,一旦不能被满足就急切地想要寻找另外的慰藉,在外跌跌撞撞了一番才发现还是身边的好,但身边的人已被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再也回不去当时。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开始反省自己的“跳来跳去”,开始珍惜身边的幸福,感谢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追求,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第二篇:俄罗斯文学作品读后感

读《驿站长》有感

学院:文学院教学号:12120143 姓名:呼延思雯

读《驿站长》有感

记得老师讲到普希金的时候,首先便向我们推荐了这部短篇小说——《驿站长》,应该说我是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来读这部作品的吧,因为自己对于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了解得也不多,甚至于说对其没有什么太大的阅读兴趣。不过当我读完这部《驿站长》的时候,我却被它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却带给我无尽的感伤和震撼。

“小人物”主题应该算是这部作品最具有开创性的特点了。作者以满腔同情描写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遭遇,描绘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痛苦与无奈,他的卑微与不幸,引起我们强烈的情感共鸣。驿站是官方设置的行旅中转站,驿站长常常被人们误解、诽谤。这个职务在普通人眼里也许是一个耀武扬威的差事,有的诗人甚至称他们为“驿站的独裁者”。可是作者在一开篇就提到,“什么是驿站长呢?一个真正的十四级的受气包”。紧接着,作者简单描绘了驿站长一天的生活:冒雨寻马,忍受旅客的怨气、叫嚷和推搡,刚浑身发抖地送走将军信使就把驿马使用证往桌上一扔??嘈杂而忙乱,白天黑夜都不得安宁。也就是说,是“一种真正的苦役”。

当然,最核心的矛盾发生在驿站长维林和骠骑兵明斯基之间,根据维林后来的讲述,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场尊贵与卑微,情爱与亲爱的较量。一个冬日的黄昏,明斯基来到了驿站,只因暂时没有可用的马匹便大发雷霆,幸好冬尼娅急忙出来解了围。其实,这里已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为什么每次冬尼娅一出现总能化险为夷呢?还不是男人们的好色心理在作祟。虽然从前冬尼娅无数次起到了这样的效果,但这一次,不小心成了她人生的转折。明斯基和冬尼娅愉快地聊天,却在后来装病骗走了冬尼娅。当驿站长终于反应过来女儿被骗走时,他的精神险些崩溃,当他后来三番五次的去寻找女儿时,却发现女儿已然变成一位贵妇人。事情到这里似乎变得更加复杂,女儿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挣扎,相反却很享受这样的富贵生活,这不仅让驿站长心寒,也让我感到悲哀。当然,我理解她的无奈和纠结,可是我不禁想问,造成这一切的,到底是男人的狡诈,身份地位的悬殊,还是女人的悲哀?

我想作者是想表达他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吧。他们一贫如洗,没有地位,没有尊严,甚至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维林去寻找女儿时,并没有以一个父亲的身份,而是以一个老兵的身份来求见大人,这怎能不让我们替他难过和无奈,低三下四,无尽的屈辱,一步步摧毁了维林的精神。女儿终究离开了他,离开了他给的生活,他一夜间老了很多,最终借酒浇愁,离开了这个带给他绝望的人世间。

我们不难想象,在那个畸形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平等和自由而言的,对于权利,地位,金钱, ……此处隐藏33950个字……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二)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三)《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父爱——读《傅雷家书》有感

“十月七日

……

……可知一个成了名的艺术家,处处要当心,无意中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呢!我现在顺便告诉你,就是要你以后做人,好好提高警惕,待人千万和气,也不要乱批评人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几句话要牢牢记住。因为不了解你的人,常常会误会你骄傲自大,无缘无故的招来了敌人。……”

载自《傅雷家书》里的“1957年”。

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一丝丝父爱。那是略带担忧的语气,也附有严厉。

从中我好像看到了父母的影子。

爸爸常常是用这样的语气和我说起学业的事。

诸如“要好好学习啊,将来社会上,靠的是实力,而不是门面上的。”

“现在,外面有很多竞争对手的,你要懂得如何去应付。”

“将来,未必有父母在后面作铺垫的。”等。

这些话,以前在我的耳里,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唠叨话,总觉得那一天太遥远了,这种事,不需要我去担心。

现在,也许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去听这些文字,竟从中听到了无数的父爱和忧心。

惭愧!

心里悠然冒出了这样的想法,一直以来的关心,我却当作是一种麻烦,当一切都好像体会到了的时候,很讨厌。就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压迫感压着自己,很讨厌,就像无法呼吸似的。

惩罚吧!

感觉到种种的情感冒了出来,讨厌、后悔、厌恶……只知道书中的文字因为颤抖而摇晃不定,大力呼吸着空气中快要消失的氧气,像一个无法从吸毒中抽离的吸毒犯似的贪婪的想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冷静下来的时候,脸上已经布满了不明出处的水分,那水分模糊了视线,夺出眼眶,正紧贴着脸庞一直往下流淌。

本来只是很简单、很普通的一段吩咐,那是父母在儿女出游时通常都会说的一段话,但却勾起了我无数的愧责。

《俄罗斯名著读后感[此文共3353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