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实习报告

时间:2024-10-22 17:12:24
武钢实习报告[此文共15816字]

第一篇:武钢实习报告1

这次能有机会去武汉刚铁工厂实习,我感到非常荣幸。虽然只有3个礼拜的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对于一些平常理论的东西,有了感性的认识,感觉到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一些总结以及心得体会。在以后开展自身的工作,以及在对客户的沟通应对上,希望能有所借鉴。

一、工厂的总体规模水平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5年10月破土动工,1958年9月13 日正式投产。武钢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主体厂区坐落在武汉市青山区,占地面积21.17平方公里,现有在岗职工近9万人。所辖的4座铁矿、2座辅助原料矿分布在鄂东、鄂南及河南焦作市,还有海南钢铁有限公司、襄樊钢铁长材公司。2014年,武钢和鄂钢、柳钢实现了联合重组。在武钢长期的建设发展历程中,倾注着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关怀和期望。四十多年的奋斗磨砺,铸就了今天的武钢。

今日武钢,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从矿山采掘、炼焦、烧结、冶炼、轧钢等一整套工艺设备。武钢现已形成年产钢铁各10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生产热轧卷板、冷轧卷板、镀锌板、镀锡板、冷轧硅钢片、彩色涂层板以及大型型材、线材、中厚板等几百个品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武钢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对质量、品种的要求,按照“应用一代,试制一代,探索研究一代,思考规划一代”的新产品开发方针,研制开发新产品85个系列301个新品种,形成了“桥、管、箱、容、军、电、车、线”等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名牌,大多数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武钢还生产焦炭、耐火材料、化工产品、粉末冶金制品、铜硫钴精矿、水渣、氧气、稀有气体等副产品,并对外承担工程建设、机械加工和自动化技术开发。近年来,武钢进一步加大辅业改制力度,近30家辅助产业已经或即将从主营业务中分离出来,至此,现已初步成为以钢铁、工程技术、国际贸易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学习过程

走进厂区,只见洁净整齐的环境和次序井然的工作程序。虽然是国内的制造厂家,但是,到了车间,看过那些先进的流水线,那些熟练的技术水平,完全会感觉到现代化的管理。

我漫步在一幢幢巨大的车间厂房之间,穿梭在一根根管道之下,领略真正的创造的伟大。

那边铁水顺着下面的出钢口流下,飞溅出灿烂的火花,红红的铁水经过了一段传运变黑变硬一根根钢材便由此而成了。一想到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处处都是钢铁的身影,就马上感到了创造的伟大了。农业保证了我们的吃饭温饱问题,科教文卫事业为我们提供了后方的支援,还有各种服务行业使生活更加舒适,而真正能带来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的,能使我国早日成为

世界强国的,就是我们的工业。看到武钢秩序井然,繁荣炼钢的情景我就为我们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我所学的专业是自动化,这里就是我将来奉献青春的火热田野,我现在提前置身于这钢筋水泥的围墙之中,心情是无比的激动。我能有机会熟悉这里的环境,了解生产的工艺流程,实在是难得的很。我能亲眼看到自动化为我们省下的力气,自动化为我们创造的价值。现在我感到我的所学是多么的重要,大学的课程一定要学好,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符合21世纪工业自动化大生产下的工作的要求。 我的实践活动令我对本专业有了更高的热情,使我的将来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在有限的实习期间,我了解了整个企业的大体情况,

正式接触了新时期的各种各样的工人,不同却高效的办事方法,也受到企业氛围的熏陶。

我感到受益非浅。

第一天我们去武汉钢铁工程技术集团计控公司学习安全教育 。一 .新工人入场安全教育:1.车间安全教育(车间主任带领) 2.岗位安全教育(班组教育)3.安全生产质量管理4.工厂生产物质条件(人力,物理,财力) 二. 跟踪继续教育:1.新工人技术答辩(包括安全电压42,36,24,12v 潮湿的地方工作应该36v为安全电压) 2. 机械安全技术基础知识(机械设备安全要求,机械设备操作时的基本安全要求)3. 起重机的安全技术基础知识。4. 防护防爆安全基础知识5.安全色和安全标志基础知识(红色停止,蓝色指令必须遵守,黄色警告,注意,绿色提醒,提示,安全状态)。三.进入厂两个必须:1.必须两戴一穿(穿工作服,穿工作鞋,戴安全帽)2 工作在两米以上高空作业时必须系好安全带 3. 现场五个不准:不准跨越皮带,轨道和机电设备 ,不准呢穿越道口栏杆和铁路车辆 ,不准在铁路上行走和停留,过铁路必须遵守 一停二看三通过的原则, 不准在起重吊物下停留和行走 , 不准带小孩和闲杂人到现场。三个不伤害:首先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其次不伤害他人,最后不被他人伤害。接下来的几天我熟悉了武钢的工艺流程。工人们把石灰石和铁矿石运到烧结厂进行初步的加工,连同在炼焦厂加工的煤一起送进巨大的高炉里进行煅烧,形成了铁水灌进鱼雷铁水罐车送往转炉,在氧气顶吹之下,进行更高温度的煅烧,使得铁中的含碳量进一步降低,并调节铁水里的其他金属元素的含量达到钢的要求。钢水出炉之后,有两条途径可走。(1)经过冷却使之变硬,在连铸车间把它们铸成板坯,方坯和矩形坯。这些钢坯还不能称做钢材,它们还需要进行轧制以符合各种再生产部门的需求。经过轧制生产出的棒材,线材,角钢等便是最后的产品了。(2)钢水还须经过一座lf炉进行深加工,此时的钢铁的质量更加优异。这些钢材经过薄板坯连铸连轧后还要经过一个大的酸洗池进行酸洗处理,以便使之镀锌。这样就生产出热轧钢板,冷轧钢板,镀锌钢板,酸洗钢板,预涂层钢板等产品。这些生产过程都是在精密的仪器的控制和监测下进行的。温度的高低,煅烧的程度都需要自动或者半自动的仪器的控制。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既保证了质又保证了量,生产出符合建设使用的大批量优等的钢材。然后我们到武钢自动化公司听那些老专家的演讲这样让我们更加了解炼钢过程和炼钢中用到的各种控制技术,我们到武钢博物馆参观才知道武钢辉煌的今天背后有着艰苦历史。

其次,我对武钢的人员状况有了概括的了解。武钢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思想,并将其贯穿于生产经营和模拟市场核算机制的全过程,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公司员工管理的最终目标。近些年来,武钢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并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配置。在公司内部建立了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内部人员流动均通过市场的形式实现,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学习提高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截止2014年底,武

钢本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工程技术、后勤服务和现场操作的员工共9万多人。其中操作人员占75%,服务人员占11%,工程技术人员占5%,管理人员占9%。在技术管理人员中2%为研究生,40%为大学生,24%为大专生,22%为中专生,高中以下13%左右。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武钢的人员配置是比较合理的,而且文化 ……此处隐藏11724个字……可能性,但是并不能完全就此否定在此环节进行改造和创新的可能,至少就智能换气系统这一个方面就应该改进,而搭架与高炉腰身部位的十几个吹风口,也完全可以加入到智能换气系统中。

其次是上料,从原料厂运送到高炉的炉顶,由于考虑到高度落差大,为了保证原料能够平缓地运送,可以明显地看到胶带运输机的长度非常长,而且是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由于在运输过程中的震动,碰撞等问题都将会直接影响到运送至炉顶后的炼铁材料性能降低,加重高炉的能耗损失,因此,直线型的运输带可以改为螺旋形的,这样不仅便于控制运输过程的平稳程度,同时也节省了空间,最重要的是,螺旋状的运输可以很好的遮盖保护,由于高炉的高度比较大,因此,螺距选择范围也比较宽广,设计难度低。对于参考书上提及的煤粉喷吹装置并没有在现场看到,故在此不作分析。

再次是冶炼及产品处理,因为这个环节设计到的设备比较多,不能一一分析,在此只取热风炉作简要分析。热风炉有四个,成对称分布,至于这种对称设计从设计理念上分析,大概是由于考虑到通过一个热风炉很难做到这种如此大的热风量,因此需要四个,但是考虑到循环系统,如果是相隔距离如此之远的四个热风炉,想达到循环后的协调是很难的,而且循环过程中,大量的能量都在这个被放大了四倍的冗长过程中被损耗掉了,因为四个通风路及其所附属的循环系统之间彼此是相互独立的,与其花心思在控制这四个独立的系统,不如将四个热风炉放置在一起,循环系统建立在四者之间,任何一个热风炉的损坏对于整个系统而言的破坏代价都可以降至最低,热风围管可依旧采用原先的设计,如此计算,折合后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最后是出料口,对于炉渣处理及铁水运输,因为任何改进都可能会增加现行体制下的风险,如果考虑到压缩成本,及高炉气体的净化,那么就很有必要考虑对炉渣进行合理化再利用,以及对高炉气体的初步净化及资源回收,当然能够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对于现在的武钢而言确实很难做到,至少武钢是不会愿意花费巨大的代价在原本已经比较复杂的高炉上,再建立高炉气体的回收利用通道,以实现和硫酸制造厂的资源循环利用。可行的概念可能是在对炉渣,高炉气进行粗加工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到价值客观的工业原料或产品,这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探索,也可以作为钢厂盈利的核心技术之一。

二,炼钢厂实习报告

考虑到炼钢的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同时因为除尘系统,脱硫设备,扒渣系统等都是比较系统的概念,所以不作详细的探讨。在此,仅对炼钢过程中使用的部分设备及设备附属的单个工作单元做简要的分析。

处于流程最前方的铁水罐车,在铁水罐装载到吊车设备上后,运输路线穿过了工人的作业区,并且在这些地方,并没有相应的防护设备,降低铁水泄露的方法主要依赖于,指挥人员,控制人员,这些措施也只是能保证在作业现场,不会因为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铁水泄露,但是吊车与铁水罐的夹持部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安全检测,并且对于铁水罐加持部位的疲劳极限也是无法估量的,一旦夹持部位脆裂,铁水将完全泄露在作业也现场,导致人员伤亡。因此,对于吊车,应该在原有的两个吊钩的基础上,再增加底部托盘,一旦加持部位损坏,托盘也可以接住下落的铁水罐。

其次是火焰切割机设备,从观察的效果来看,火焰切割机切出来的切口并不是非常平整,,而且用于切割的火焰宽度大,喷射距离长,导致切割环境差,大部分热量都在空气中散失掉了,火焰的切割行程也没有和钢坯达到很好的同步,从长远的生产效益和生产成本来看,应该采用激光切割设备。由于钢坯的厚度不大,且处于较高的温度,采用激光切割设备,既可以保证切割切口平整,同时又对钢坯的结构影响小。

三,热轧带钢厂实习报告

尽管去实习的时候,热轧设备处于检修状态,但是从热轧流水线上还是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整个的热轧过程。因为从全部的工艺流程来看,并不存在可以吹毛求疵的地方,所以仅对生产线上的小细节,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热轧工艺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加热,除鳞,粗轧,精轧,冷却,卷曲,精整等。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层流冷却装置,它们位于辊道的一侧,伸出部位上精细地布置了相当多的喷头,根据喷口的直径及分布情况,可以初步得出喷洒范围和喷洒计量都极好的保证了钢板表面的平整度及物化性质。但是因为传送带的高度及电机问题,位于传送带两侧的水流

回收通道在设计上只是简单的满足了排水功能,对于水流余热的再利用,在循环系统中无法实现,同时造成了循环水流的冷却通道过长,循环不充分。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仍旧存在。

其次是从粗轧到精轧的过程,二辊粗轧机r1,四辊粗轧机r2,r3,r4之间并没有建立良好的反馈系统,对于钢板质量的控制只能依赖于设备的定期检修,和操作工人的观察,因此,粗轧后的钢板质量没有基本的统一标准,增加了精轧的工作负担,对成品的质量影响较为严重。不仅仅是粗轧机,包括步进式加热炉,运送带的驱动电机等,都是独立的系统,一旦某个部位发生故障,整个生产线都必须停止,进行检查和维修。如果能够将驱动电机进行集成,步进式加热炉等设备进行功能集成,并建立总的检测,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整个生产流程的控制,而且可以及时的更换,调整损坏的设备,将维修率降至最小,同时也适应了同一生产线生产不同层次钢材的要求。从理论上讲,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依照工业工程管理的观念,设备添加率不多,同时还减少了工人数量,并最大化了设备的利用率和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

精轧部分由f1到f7的精轧机,层流冷却装置,地下卷曲机等设备完成,制作工艺较为精湛,紧跟其后的维修站,检查点的设计并没有达到较好的封装性要求,检查部位和检查设备之间交叉的部分过多,检查设备的损坏也会直接影响到生产线的正常工作,因此更新检查设备和合理设置检查点都应该纳入到节约成本的生产计划之中,至于地下卷取机,体积过于庞大,导致整体的机械效率比较低,可以推断出在设计地下卷取机时,并没有做相关的动力学模拟,而且对于不同钢材的生产调整,并不需要地下卷取机的适应性改进,因此,为了进一步压缩成本,节约资源,可以对地下卷取机作优化设计,基本上满足卷曲及传送要求即可。

四,武钢博物馆实习报告

从我国冶金工业的基本发展历程来看,起步较早,在商代已经能够铸造司母戊鼎,成就较大,从青铜器,到铁器,再到部分特殊合金都形成了比较精湛的冶金技术。当然,这些仅属于古代,至近代,机器化大批量生产,生产控制设备,工业工程概念的采用,中国都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直到宝钢,鞍钢,武钢等一批大型钢厂的出现,中国的近代冶金历程才逐渐走入正轨,不过,就此次武钢认识实习来看,武钢生产设备和管理方法只能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至于特色产业的工程用钢,硅钢等也并不具有国际领先的高品质,这也是近几年冶金行业尤其是钢铁行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相比于依赖技术创新,做好进一步的产业优化,工艺调整,管理方法的改进显得更为紧迫。

以上内容是我对此次实习的基本看法。另外,此次认识实习确实让我学到了不少钢铁生产方面的知识,对我国的冶金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理解都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收获也将会伴随我在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深化,积累。

《武钢实习报告[此文共1581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