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制造2025”发展情况的报告及政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重大装备产品研制捷报频传、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在国际竞争格局中跟跑的在加快、并跑的在增多、领跑的在涌现。具体特点如下:
一是发展态势稳中向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制造业产值达242707亿元,较上年增长7%,占全国生产总值(827122亿元)的29.34%。2018年1-3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分别为51.3%,50.3%和51.5%,连续20个月位于50%以上的景气区间,呈现稳中有升的较好发展态势。
二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全国制造业投资193616亿元,增长4.8%,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6%;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17.0%和8.6%,分别加快2.8和4.2个百分点;高耗能制造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8%。
三是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从制造业行业大类看,2018年3月,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PMI分别为52.2%、53.2%和53.1%,分别高于制造业总体0.7、1.7和1.6个百分点,表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动能培育加速推进,制造业不断向高端迈进,供给质量进一步提升。
四是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在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传统制造业加快改造,高耗能行业产能有序缩减。2013-2017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年均增速为6.4%,比全部工业低0.2个百分点。2017年,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7%,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五是涌现一批朝阳产业。2017年全国发展最快的六种新兴工业分别为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各类产业产量较上年分别增长68.1%、67%、51.1%、40.1%、31.3%、30.6%,增速全部超过30%,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工业机器人领域在低基数基础上实现了爆发性增长,在机器人系统集成部分实现大规模技术突破;民用无人机产业方向处于国际领跑者位置,京东和顺丰快递激进布局;城市轨道车辆方面,全国总里程高达5083公里,较2016年总里程增长22.4%;新能源车辆和锂离子电池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汽车电动化强力推进;在光伏领域。我国已占据全球垄断地位,该行业最上游的硅料领域中我国硅料企业份额占全球一半。除上述六大新兴工业品外,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也保持了高速增长,2017年1-6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9.1%。
六是企业信心持续增强。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落实减税降费,制造业投资和市场环境得到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市场信心增强。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2018年2月份,反映资金紧张和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为38.5%和36.1%,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1.2和5.4个百分点,且分别低于上年均值1.9和3.3个百分点,其中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已连续7个月下降,表明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有力地促进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从市场预期看,2018年2月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8.2%,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
另外,部分制造业出口增长迅速。2017年全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1%。
二、存在问题
一是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我国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从2000年的4%上升到2016年的13%。同期,美国份额从12%下降到9%,日本份额从7.5%下降到3.8%,德国份额从8.6%小幅下滑至8.1%。但在我国制造业的出口结构中,有58%仍然为中低端产品,与印度和巴西分别为57%和62%的中低端出口占比接近。低端出口比例高达35%,而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的低端出口比例分别仅有17%、14%、14%、15%。同时,我国高、精、尖类零部件产品进口依赖度仍然较高,以工业机器人为例,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但核心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仍然要从美、日等国家采购,国产核心零部件在稳定性、精度、寿命、噪音控制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产能过剩矛盾依旧突出。从供给端看,过剩行业去产能任务依然艰巨。目前,以代工生产和加工贸易为代表的我国中低端传统制造业规模较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低利润、高污染的过剩产能问题突出。当前出口增速的持续回升未能带来制造业投资增速同步回升,同样与当前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较低相关。另外去产能过程中将产生大量职工失业现象,要做好统筹安排。
三是人才瓶颈问题突出。全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在有统计数据的37个国家中,只位列第35位,仅高于墨西哥和南非。芬兰、美国、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的每万名劳动力中的研发人员的比例为中国的8倍、5倍、6倍、3倍和4倍。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还没有实质性改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够强,特别是在品牌、质量、标准上差距较大;高层次人才稀缺,世界级大师匮乏。
四是失去低成本优势。主要归咎于三个原因,由于人工成本、人民币升值和贸易壁垒等因素,中国制造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全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劳动力供给不足和成本不断上升双重压力。在国际上,“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不在,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构成了很大威胁。
五是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调查显示,2017年四季度,认为融资难是企业面临突出问题的企业占4.3%,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平均年利息及费用率约为5.79%。2018年2月份,反映资金紧张和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依旧较大,分别为38.5%和36.1%。
三、政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协力推动解决各类核心技术问题,大力开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从法律层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推广应用和回报收益模式,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
2.继续推动各行业市场准入制度深入改革,政府要和行业协会加强沟通,适时修订行业准入标准,加强负面清单管理和刚性措施落地,以市场化手段引导行业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严惩不正当的行业竞争行为,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3.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开展各行业大面积调研征询,取缔一批不合理收费和摊派,降低一批收费过高的项目额度;进一步研究、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特别对于创新创意型小微企业建议形成保护孵化机制,研究确定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动态浮动调整机制,即在前期成长阶段适度降低融资成本,待其形成一定规模后再考虑提升;对技术溢出效应明显的智能制造、“四基”发展、高端装备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要给予重点资金支持,通过各种财税支持引导企业着力破解这些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切实减轻高新技术企业税收负担;营造选用国产产品、支持国产品牌的体制和市场环境,从政策上连续三至五年对核心基础产业给予专项政策补贴,加大扶持,支持解决市场需求问题。
4.提升产品整体质量水平。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变动和需求,进一步健全质量激励机制和统计指标体系,力争将更多能够反映和评估制造业产品质量情况的指标数据对外公布;进一步加强指标体系研究,构建更多能够反映和评估质量发展变化的统计指标,特别是全面反映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等微观层面质量水平的综合指标;积极引入并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全国制造业产品整体质量水平。
5.进一步加大国内专业人才培养和国外“引智”力度,鼓励企业和学校定点合作,培养行业紧缺的科研人才,积极推进产学研更加深入结合,加强行业领军人才鉴别考核、提拔任用、激励创新的工作机制,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