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校管理途径 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管理与创新点滴谈
岳龙镇中学 董建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目前,宁河教育改革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其核心就是教育创新。
如何创新学校管理途径,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进而最大限度提高教育教学综合效益,这无疑是学校管理者必然要思考与实践的重大课题。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一要靠理念超前,二要靠管理规范,三要靠队伍过硬。我作为一所普通农村中学的一名校长对此甚为认同。下面结合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与探索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与认识,不妥之处请专家与同仁们斧正。
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它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然而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绝非天上掉下来,它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学习与探索。因为观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新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影响、支配甚至决定我们的行为。故此,正确的教育思想与先进的办学理念取决于科学理论与最新课改成果的学习内化。
经过几年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即:牢牢把握两条生命线——安全和谐+提升质量。确定了办学目标——培养“合格+特长”的优秀学生;创建“规范+特色”的品牌学校。
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推进,这些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业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效。几年来师生和谐,干群一心,安全事故一直为零;教育教学综合评估始终名列农村校前茅;备受关注的中考不断创历史新高;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频频获奖;学校特色项目“泥土芬芳,绿色生长”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完成了与之相匹配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并印刷出版,投入试用。
二、遵循规律、求真务实,力求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
(一)建章立制是管理的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单位与团体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章就无从谈管理。作为学校,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既具有严肃的强制性,又具有鲜明的自律性。它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在建立规章制度,特别是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时,譬如《教师绩效工资考评方案》、《班级工作考评细则》、《教师岗位职责及考勤制度》等,我们始终秉承“上而下”再“下而上”的基本原则。即:在建章立制时,学校依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顶层设计”,出台“意见征求稿”并下发年级组及教师,广泛听取干部教师的意见,在充分反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与修订,最大限度地体现广大教师的合理诉求。这样的规章体现了广大教师的意志,执行起来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更具有很高的自觉性。切实起到规范自我,激发教师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效用。
管理必须要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制度第一、校长第二”。学校领导班子大力发扬吃苦、吃亏、吃话的“三吃”精神,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使广大教师心畅气顺,形成团队合力,实现“1+1>2之效。同时在实践中还要讲求规章的严肃性与灵活性有机相结合,彰显人性化管理。
(二) 民主管理是治校之本
校长绝非老板,校长负责制并不是校长个人说了算。现代学校管理必须与教职工民主管理有机结合。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既要制度规范,又不能单纯依靠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只能解决“必须干”的问题,有时却难以解决是否“愿意干、如何干、主动干”的问题。据考证,科学的制度管理只能调动人积极性的30%,而民主的情感管理却可以占70%。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句治校名言:“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实行民主管理,可使领导与教职工处于平等地位,变上下沟通为平行沟通,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这样不仅能提高管理水平,还能增进了解,使人际关系融洽,更能激发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的确闪耀着哲理的光辉,那么我认为“一个好班子就是一所好学校”则更富有哲理性。校长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校长决不可用“家长制”、“一言堂”来显示自己权威。校长只有善于从班子成员中汲取“营养”,才能使决策更加客观科学、才会更加完善;即使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也只有变成领导集体的共识才能更有利于实施、才会更有力量。所以,校长要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分工是基础,合作是关键,权、责、利相结合。这样校长才能由“一把抓”变为“分头抓”,才能微观激活,宏观调控,驾驭全局,才能成为领导集体的启动者,合力的创造者,故障的排除者,团结的维护者。
(三)过程管理是治校之魂
再好的规章制度,如果把它束之高阁、存入档案袋也是无效的、无用的。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管理的有效性是通过管理者、被管理者、环境三个因素交互作用来实现的。不同的学校,可以确定不同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模式与机制,但是强化过程管理、动态管理是贯穿学校管理的灵魂之所在。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不仅要有规章、有安排与部署,更重要的是具有阶段性的检查督导、考评总结,绝不能虎头蛇尾、形成“空对空”。
三、强化教科研意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办好一所好学校,就必须具有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队伍做支撑。而优秀教师的培养要靠教科研为引领,学校的教科研能力往往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几年来我们始终秉承“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的基本宗旨,不断强化教科研工作,以此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学校步入了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育教学而言,教科研就是那块“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然而,一些教师,尤其是一些管理者对此却认识不足。在日常管理中,片面强调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每天疲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频繁穿梭于教室、办公室之间,却很少思量过:如何让教师用更好的方法、更简捷愉悦的方式来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为了减负增效,培养造就学习型、研究型、智慧型教师队伍,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主要做法是:
一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领示范效应。近年来,我校新分配的青年教师逐渐递增,他们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与扎实丰厚的专业知识,又充满活力与激情,但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欠缺。在教学中虽然投入很大,但效果欠佳。为了使他们少走弯路、尽快成熟,我们采取了如下策略:
1、师徒结对子,强化传、帮、带环节。目前,我校拥有市级骨干教师1名,区级骨干教师3名,校级骨干教师8名。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人力资源,要求他们与青年教师结对子,进行包教包带,满腔热情地指导他们备课、上课、观摩示范课、评课、展课系列活动,帮助他们如何进行课后反思,撰写教学后记、案例分析等,使他们迅速提高教学设计、实施调控、反思评判的基本能力。
2、学校加大投入、舍得花钱,竭力支持他们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培训、进修等活动。
3、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搭台子、压担子。学校除了安排学科教学任务、承担任班主任等工作外,还要他们承担一定的教育教学专题研究,适时总结展示。
二是开源节流,盘活有限资金,加大对教科研经费的投入比重。全力支持教师参加市、区组织的教研、培训、研讨等活动,采它山之石,攻己山之玉,为学校发展提供动力支撑;鼓励并帮助教师踊跃参加市、区级各类优秀课、电教课评选活动,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组织教师观摩名家示范课、专家讲座等,并及时组织互动反思研讨活动。我们认为在这方面舍得投入是值得的,因为参与就是最大成功、培训就是最大福利、提高就是最大报酬。
三是强化校本教研,以研促教,以研促改。新课程改革催生的校本教研,它立足于本校,以平等互动为前提,以反思提升为特征,以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与困惑为研究对象,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高,又易于操作等优点。实践证明,校本教研工作不仅为教师搭建了成功的平台,也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与教师的发展,实现了学校、教师的共赢。
在学校管工作中,我们不断强化了如下环节: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日常教科研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依据学校规模与教师布局的实际,划分为语、数、外、理化生、综合五个学科教研组,全员纳入教研组。聘用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具有较高科研能力且年富力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全权负责学科组日常教研工作。学校组成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一把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主抓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具体工作。
2、发挥激励导向功能,引领教师努力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学校明确规定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汲取最新课改成果,理性反思、总结教学实践,精心撰写具有一定科研含量和指导意义的教育教学专题论文,积极参加市、区部门组织的优秀论文评选及成果认定,并将此纳入绩效工资评估。鼓励教师人人参与课改专题,立项课题的研究,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动力支撑。此外还将科研成果作为评优、晋职的硬性指标。
3、求真务实,优化校本教研环节,提高实效性。我们认真总结以往校本教研工作的经验与教训,除弊兴利,依据本校实际明确提出了在学习与研究活动中,要着力体现“三结合、三侧重”的基本原则。即:①个体自学自研与群体共学共研相结合,重在自学自研;②专题研讲式与“集智”研讨式相结合,重在反思提升;③学习研讨与教学实践、说与做紧密结合,重在改进提高。
4、“研”、“教”对接,使教研真正服务于教学。“三考”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此项工作中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从研究的视角对待每一次检测考试,充分发挥质量检测的诊断、反馈功能,切实做好试卷命题、分析讲评、查漏补缺等环节的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研究与自我反思,及时调整“教”与“学”的策略,竭力寻求学科成绩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同样,学校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学校管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对学校管理的探索也永无止境,教育形势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学校管理者要不断探索规律,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