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然回首见端倪
————写作之路
自己在当学生时亦如现在的学生,每单元结束时最怕的就是作文训练,每每老师把作文要求强调之后就是一句“现在开始动笔吧!”而此时自己总是攥着笔头、皱着眉头、揪着心头却写不下第一个字。现在自己站在讲台上看见自己的学生也是如此这般的情景,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要想成为“作家”确实不易!
学生写作却是语文能力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而写作最能体现这种能力的强弱。在学生的学习中,还是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具备一定的语言写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写作时没有话可写,没有素材可拓展,而且就算勉强为了交差,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遣词造句都平淡无味毫无悬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过多地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以及好词佳句,哪来的素材和写作对象?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提高写作水平,积累语言文字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语言积累是前奏
写作其实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所以写还是要以说为先。然而说话却不能等同于写文章,就像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一样,但说话对于活跃思维、恰当选用句式和词语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语言积累贫乏,见人见事时就无话可说,等到写作时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句话,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词汇,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出口成章。
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有意识的积累,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库。
善于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在学习过的文章中富有表现力和启示性的字词句段都要注意分门别类的积累。一篇篇语文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范文,他也是学生的最亲近的“百科全书”,书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凡人琐事,记人的、写景、状物的等等都有涉足。写人记事的好词好句可以为记叙文所用;写景状物的优美句段可以为散文所用。真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他却在灯火阑珊处”。手中的课本就是最好的宝典!
善于发现身边的资源。在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善于发现,记住并且做到“读书有三到——眼到、心到、口到”。生活中亦是如此,要时刻养成“眼口耳手心”几管齐下的习惯。把身边那些能感受到的、能听见的、能看见的、能嗅见的声音、动作、色彩、言语和表情等一并的记录下来,这样语言的素材还怕积累不到吗?
举例来说:在校园中,看到众多的学生和老师,他们的年龄、面容、服饰、声音、走路的姿态、表情等确是截然不同的。这对于学生描写人物形象确是很好的材料,也是身边的时时接触的人物,在写的时候不会陌生,也会有话可说。
总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夜增进,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感悟,之后再把自己积累的素材加以融会贯通用于自己的写作中,那么再次写出来的文章不会再是千篇一律而且无话可说了吧!在写作方面作为教师首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这样才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从而在一步步的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和技能。
在写作教学之路上还有很多未开垦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我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发掘出更好的习作之路让学生轻松的前行!
第二篇:初中作文教学论文1让“巧妇”不为“无米之炊”
——试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
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中学 苏政昌
摘要:指导写真写实;写平凡,写小事,以小见大;指导学生“靠山写山,近海写海,有感而发”,选材入文体现地方色彩,减少材料的陌生感、空洞感;给学生“嫁接”经验,让学生少走弯路。
关键词:作文教学 地方特色模仿写作靠山写山,近海写海嫁接经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俗语听来淡白无奇,细想却充满着哲理。没有米,即使多能干,也不能做出饭来。同样,做什么事,都不能缺少必需的材料。写作也不例外,如果心中没有材料,绝对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更不会写出好的作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最感头痛的问题不在于如何让学生做到用词准确,不在于如何让学生把句子写得生动、流利,也不在于如何做到布局谋篇(虽然这些都是重要的),而是学生(本文的“学生”均指乡镇中学的学生)无话可写,也就是缺乏写作素材,没有材料或材料贫乏,动起笔来不知如何下手。
造成“巧妇无米”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少亲身经历,缺少社会实践。
未经亲身体验,或所经历的无深刻印象,一旦做起作文,只能造假了。例如:一道并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的考试作文题《一次难忘的旅行》,却让不少学生吃了亏,许多学生误认为只有离家远行的,那才叫“旅行”。进过城的,或出过远门的,当然能很快写出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而那些未曾出过远门的农家子弟此时也不会轻易“束手就擒”的,为了应付,他们只能编!而且比谁都“旅行”得远,都是游桂林、长城的占多数,因为那是课本中常提到的,有深刻印象,半背半编,应付了事,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一看就知道是“水货”。也有些确实做到写实,但也只能写些到邻村表哥表姐家做客的,或写了途中见到一两头牛三四只鸟的,找不到一点新意。除此之外,还有极少数的作文是空白的,当询问考生原因时,学生则显出委屈的样子:“我没去旅游过,又不会编,怎么写?”看这些同学平时的写作水平及写作态度,也不是极差,究其原因证实学生所说不假,缺少生活经历,确实让学生吃了“哑巴亏”。
怎样才能让学生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
要解决学生“无经历”、“经历少”之难题,绝不是一天两天能达到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让学生去经历作文中可能出现的事情(那只是说笑罢了),虽然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活动 ,但我们也绝不能因此而推卸教学责任, 1
不能老叫嚷着“不让学生外出怎能提高写作水平”,我们不但有路可走,还可以走“捷径”呢!
在作文选材指导中我历来主张“靠山写山,近海写海;有感即发,无病无痛别哼哼!”选材入文应结合地域,体现地方色彩,反映生活,体现真实感。就如《一次难忘的旅行》,叫渔村的学生写随船出海总比“去长城”有真情实感;《难忘的一天》则建议女同学记叙敲一天蚝蜊挣得几块钱的经过,反映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不比编造去动物园看动物更有意义吗?提示学生多写写家乡一望无际的甘蔗林;写写沿海方正井然的养殖场;写写绮丽多姿的海滩奇石,写写与海浪拼搏的家乡父老,写写严肃而不乏活泼的班集体??宽广无边的大海让我们激起汹涌的写景激情,简朴整齐的校园是我们说明的对象,团结拼搏的同学是事件的主人公,远大的理想是指导议论的最好话题??看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找不到素材?喜欢追求新意的学生,往往就忽略了身边熟视无睹的一草一木,就是老师,在指导选材中也总是刻意要求学生写新写奇而忽略教育学生从平凡中筛取本实的东西,老师心中没有数,学生找不到写作的方向,一次两次找不到写 ……此处隐藏9738个字……淡化,人生观、价值观低下,人文底蕴流失。
(二)重模式,轻能力
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但为数不少的教师只是单纯传授写作技巧,仅有“开篇点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技巧的指点,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般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观察、思维、创新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其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三)重课堂,轻生活
写作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但现今作文教学,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初中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心灵,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甚至闹出“缘树摘米”之类的笑话。
(四)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是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不少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诸如“中心突出、结构紧凑、语言通顺”之类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像这样的作文评改,学生并不重视。因此,有的学生篇篇是同样的优点和不足,至于作文水平到底提高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二、 走出初中作文教学困境的方法探讨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夯实学生的“精神底子”
教师应从育人的目的出发,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初中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结合当今社会现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开拓创新,大胆设计各种作文训练形式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杜绝“假大空”式的作文产生。在教会学生如何写好作文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点要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这是由作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决定的。
(二)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确实提高写作水平。
1、加强课内外阅读,认真做好摘记。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为前提,那么,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思想性、艺术性都强,因而在教学时,应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去欣赏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从思想上、语言上、艺术上去阅读文章,并与学生作文中的思想性结合起来,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取材立意。
在课内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如课内一样去读名家名作,用高层次的人生追求、高层次的审美意境来升华学生的灵魂。养成摘录的良好习惯,将课内课外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空余时间熟读成诵。只有胸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才能在作文时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并能传神地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课内课外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以提高,作文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强。
2、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并鼓励学生多到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源泉。
学校应在校内多举行各种有益有趣的活动,如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成立文学社团,编印班刊校报,组织各种征文、演讲比赛活动等。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协作动手和口头表达等能力,还能激发写作兴趣和积累写作素材。
当今初中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教师可带学生游览名胜古迹,追寻历史的足迹;攀山望海,到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深入农村,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和体会农民的辛劳;调查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等等。当学生走出课堂,面对大好河山和当地的奇异风俗,他们充满新鲜和好奇。或抒情,或议论,或记叙,或描写,在真实感受和思索的基础上,会写下许多文情并茂的好文章。这样,学生的思维也就开阔了,想象力也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定会增强,写作则无需一字一句的去挤,挖空心思地去抄,生机勃勃的生活给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资源。
(三)改革评价机制,进行立体评改
评改作为作文教学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了解,目前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对学生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克服这些弊病,初中语文教师在评改时构建并运行“互动”评改模式,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作文批改方法多样,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学生交换
批,或学习小组讨论批等。讲评方式也有多种,可全班集体讲,可指导小组分批讲,可单独面批等。讲评虽多以鼓励为主,但存在的缺陷也应及时地加以指出。教师在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
结 语:
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影响很大。因此,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雷晓霞.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中学语文教与学,2014(9):45-47.
4.吴心田.谈谈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8-9):52.
5.李光宏.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2,上):25.
6.陆伯展.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语文教学通讯,2014(5):32.
向您推荐其他范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平民化”的作文教学
论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论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作文批语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之思考——周记的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